清明前夕,单位组织班子成员、支部书记和党员代表40多人到邻县的魏野畴烈士陵园参观,追忆丰功伟绩,牢记初心使命,践行为民情怀,弘扬优良作风,砥砺奋斗精神。
早七点集中坐大巴车出发,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行程到达,全程柏油马路,很新,一点也不颠簸,很久没坐大巴了,但是也没有感觉到过去坐大巴那样的辛苦。还没想到路这么远,竟然需要经过下穿滁新高速。
烈士陵园坐落在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老集镇,毗邻省道S328。全体同事按照预案分工紧密合作,井然有序,向烈士敬献花圈,在烈士塑像下重温入党誓词,参观烈士遗物陈列纪念馆,聆听讲解员生动讲述魏野畴烈士不平凡的一生,共同向衣冠冢敬礼,开展一次政治体检,接受一次深刻的党性洗礼。
魏野畴的经历殊不平凡,出生在偏僻的陕西省兴平县板桥乡魏家村,19岁毕业于陕西省立第三中学,后在亲友的资助下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大学,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学者和老师。1923年期间他的月收入高达100多块大洋高薪,当时三四块大洋就能让一家三口人一个月吃饱肚子。由于参加共产党工作的需要,他将几乎全部收入都给了党,没有钱养家。他的妻子和老母亲只能依靠做些缝纫刺绣艰难度日。这就是老一辈革命家对金钱的态度,和深厚的革命情怀、治家风范。
1923年初,魏野畴经李大钊等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早期著名的共产党员,培养了刘志丹、谢子长、高岗等一大批后来成为共产党重要干部的党员,生前曾任陕西省委军委书记、杨虎城军政治部主任和中共皖北特委书记。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驻陕总司令部政治部副部长,同年1月赴广州参加国民党二大。1927年2月,中共陕甘区委成立,魏野畴是主要负责人之一,负责宣传工作。毛主席说:“魏野畴是老同志,有学问,他还有著作,我读过,写得有水平。”
魏野畴领导的四九起义是共产党在安徽省组织的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起义后成立的皖北苏维埃政权和皖北工农红军,是安徽省最早的红色政权和红军队伍。评价四九起义,毛主席说“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点燃了革命的烈火,胜利真是来之不易,中国革命牺牲了多少好同志啊!我们家就死了6口”。起义归于失败,魏野畴率部撤离阜阳,转移途中在老集被敌人杀害于界南河边,陵园就是他牺牲的地方。
讲解员还说了一个感人的情节,魏野畴和战友胡怀西二人被匪军欺骗逮捕后,押到陕西会馆,夜里互相咬断捆绑的绳子从天窗出逃,考虑到两人目标太大,不易走脱。生死关头,魏野畴命令战友先逃,用绳索把胡怀西拉到房梁上,跳出天窗脱险,天快亮时,匪首发现抓的逃走了一个,恼羞成怒杀害了魏野畴。这种临危不惧、英勇无畏、舍己为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岂是一般人能够具有的!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吧!
参观返程路上,大巴仍旧顺着静静河流边的省道行驶,平稳而又迅疾,笔直的界南河进就像烈士不曲的风骨。按照起义指挥地文峰塔到烈士牺牲地,试着以现在的道路条件,步行导航需要11个多小时,回想近百年前的雨夜里,一支小小的武装,冒着无边的黑夜,拖着劳累的身体,受伤的创口、火热的心跳,踏着泥泞的道路,向着遥远的路程进发,他们为了谁?他们的领导者,放弃优厚的条件和待遇,时刻有着性命的危险,抛家舍亲,千里奔赴,为了谁?
从返程大巴上,透过玻璃窗向外张望,车辆快速地奔驰,不断有大货车、小轿车、三轮车迎面驶过,繁忙地人们在奔波;路边栽着的油菜花正在盛开,间或有梨花、紫荆在怒放,樱花花期也在扫尾,郁郁葱葱地万年青与其他景观树连绵不绝。蔚蓝的天空下,大块的麦田像绿色的地毯铺满田野。偶而路过的村镇上,各式的小洋楼和整齐划一的门面房随处可见,这不正是烈士期盼的人间盛景和繁华大道吗?(王绍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