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驻机构:
当前位置: 农信融>定远农村商业银行
高管视野|培育正确义利观 助力金融强国建设
来源:毕来明 2024-08-26 10:00:44 责编:李晓磊 许梦源 曹荣

定远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毕来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做到: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

金融行业要树立正确的经营观,应当始终坚持国家利益优先、人民利益至上,将“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的实践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坚持在服务经济大局的前提下,创造价值和利益,真正践行“义在利先”的经营准则,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统一。

培育正确的义利观,要始终把牢政治方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坚持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最本质的特征和建设金融强国最根本的政治优势。定远农商银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坚持党建引领,将党风廉政建设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工作纳入全年工作的整体布局。一是健全党建工作责任体系,深化党委书记带头抓、班子成员分工抓、支部书记具体抓的党建工作体系和格局,在全行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指导全行各党支部将党纪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二是开展专题活动,按月下发学习内容,形成“清单式”学习材料,党委通过党委会、党委理论中心组开展学习,结合地域文化和资源禀赋,重点围绕“五要五不”深入开展研讨。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团日活动等形式集中学习宣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树立正确经营观、业绩观、风险观。把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重要作用同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实现保值增值结合起来,不断增强破解难题、补齐短板的政治引领力,牢牢把握文化建设正确方向。

培育正确的义利观,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践行普惠金融。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必须坚守“金融为民”的立业初心,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愿景,聚焦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定远农商银行奉行“为社会做贡献、为员工创未来、为股东创价值”的办行宗旨,致力于为每位客户提供更合适、更具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一是积极开展“五进”大走访活动,深入田间地头、企业、商圈、学校、医院等,梳理客户清单,宣传金融知识,共走访客户6万多户。二是合理优化网点布局,全行共布放79台自助设备,设立62家金农信e家、102个惠农金融服务室,服务范围覆盖全县各乡镇、行政村。三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结对帮扶145户脱贫户,建立“帮扶责任人帮扶责任制”,每月开展一次走访工作;在坚持“户贷、户用、户还”和脱贫户自愿的基本原则下,对符合申贷、追加贷款等条件的,及时予以支持,保持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稳定性。截至2024年7月末,存量脱贫人口小额信贷5966户,金额25733万元,其中本年累计发放3185户、金额14366万元。四是建立整村授信档案,推进涉农经营主体、农户等信息采集、更新和共享,优化信用评价和风险防控模型,扩大授信覆盖面和贷款用信率。截至2024年7月末,建档评级农户128000户,覆盖面98.29%;授信44454户,覆盖面34.14%;用信44454户,覆盖面34.14%。

培育正确的义利观,要着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支持实体经济提质扩量。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行业立业之根本。定远农商银行认真贯彻中央金融会议精神,加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及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通过最大限度地减费让利,有效降低了绿色贷款、专精特新等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聚焦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多举措纾困稳企。积极开展走访营销活动,助推小微贷款增量扩面,充分了解客户融资困难,发掘市场潜在需求,促进金融服务模式向“柜面+厅堂”“线上+线下”“网点+外拓”的转型提升;主动与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强化合作,针对信贷需求500万元以下的小微客群,创新推出“总对总乡村振兴担保贷”,采用见贷即保模式,降低客户担保费用,简化担保手续;搭建银企交流平台,主动对接炉桥盐化园区企业,了解信贷需求,精准提供金融服务;创新推出“小微信用贷”“金农农机贷”等专项信贷产品,突出期限长、还款灵活、利率优惠的特色,不断丰富涉农小微信贷产品,满足多样化融资需求。

金融机构具有社会性和盈利性的双重属性,恰好对应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义”和“利”,如何平衡好二者关系,成为金融机构迫切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只有坚持义为本、利为末,义是因、利是果,义在先、利在后,才能达到二者的统一,而一旦本末倒置,“义利观”出现偏差,为了“利”不顾“义”、坚持“利”字当头、唯利是图,则最终会走向灭亡。金融机构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的义利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现代金融经营准则,将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与建设金融强国有机结合,探索出“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的金融实践道路,实现金融与经济、社会、环境共生互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