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江淮大地,油菜花染黄了田野,无人机掠过麦苗青青的皖东平原,旋耕机正在皖南水田里翻起层层春泥。在这幅生机勃勃的春耕画卷背后,一场金融“及时雨”正悄然润泽沃土。
为深入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安徽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全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安徽农信系统抢抓春季农业生产时机,提前谋划、创新产品、优化服务等多措并举地以金融之笔,在广袤乡野书写着服务“三农”的新篇章。
下好精准保障“先手棋”
3月1日,走进桐城市大友家庭农场,一棵棵绿油油的麦苗迎风摇曳,静等金秋“风吹麦浪”好收成。农场主张启友站在田埂上,望着返青的麦苗,脸上难掩喜悦之情。然而,就在两个月前,他还因资金不足而愁眉不展。
“那段时间可把我愁坏了!”张启友回忆道,“今年市场行情好,心里急着想扩大规模,可钱不到位,种子、化肥等农资啥都买不了!”就在一筹莫展之际,桐城农商银行“一村一座谈”邀约他来到活动现场。让他感到意外的是,活动一结束,该行的工作人员便来到他的农场进行实地调查。从提交贷款申请到信贷资金成功到账,前后不到3天,张启友就获得了70万元的金融“及时雨”。
“桐城农商银行这个活动还是很有意义的!”张启友感慨道。无独有偶,在距离大友家庭农场40公里外的新渡镇云水村, 致富能人王成功也通过“一村一座谈”,获得了桐城农商银行8万元的贷款扶持。“农忙时候,根本没时间去银行咨询贷款的事。现在银行把贷款政策送到了村门口,确实方便又省心!”王成功笑着说道。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春耕备耕的战场上,资金就是最重要的“粮草”。
为了提前备足“粮草”,桐城农商银行早早就开始了准备。去年年底,该行开展“一村一座谈”活动,通过与村两委紧密合作,以座谈的形式,邀请创业能人、种养大户、农业企业等涉农群体,及时问需,因需施策,让农户、农企春耕生产不等“贷”。截至2025年2月末,该行已联动159个行政村召开“一村一座谈”,仅2025年发放涉农贷款11亿元,惠及3760户。
在天长市仁和集镇新华村,一片长势喜人的麦田里,种粮大户钱福来操控着手里的遥控器,一架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沿着麦田匀速飞行,精准地播撒着滋养大地的肥料。
“这架无人机最快每秒运行10米,560亩地不到10小时就可以播撒完5.6吨肥料。”钱福来介绍道。自从用上了植保无人机,过去起早贪黑干几天的活,如今不到2天就完成了。“这得要感谢农商银行的‘红马甲服务队’,赶在开春前就送来了80万元贷款,让咱春耕用上了‘高科技’!”
钱福来从“新农人”走向“科技范”,得益于天长农商银行的早部署、细安排。早在今年年初,天长农商银行迅速行动,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组织“红马甲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主动摸排春耕备耕资金需求,同时,开通绿色审批通道,力争实现“当日申请、当日放款”,确保农户、农企手中有“款”、心里不慌。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要位置,强调要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为了让“中国碗”多装优质“安徽粮”,面对春耕生产“时间紧、季节性强”的特点,安徽农信系统抢抓春季农业生产时机,早摸底、早计划、早安排、早落实,深入田间地头、走入百姓心头,对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清单式”服务,全面掌握春耕备耕生产资金需求状况,单列专项信贷计划,优先保障春耕备耕资金需求,让为春耕生产施足“金融底肥”。
打好产品进化“主动仗”
精准对接涉农主体,全力保障春耕备耕信贷供给的同时,安徽农信系统还不断创新信贷产品,构建多元的“春耕备耕” 产品体系,助力春耕开好局、起好步。
刘磊是阜阳市颍淮区马寨乡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凭借多年的种植经验和勤劳的双手,在当地农业领域小有名气。今年,他看准市场行情,计划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却在采购农资时遇到了资金短缺的难题。阜阳颍淮农商银行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迅速启动应急服务机制,第一时间上门收集资料,开启绿色通道审批流程,仅仅用了2个工作日,30万元的“春耕贷”就顺利发放到刘磊手中。拿到贷款的那一刻,刘磊激动不已:“有了这笔资金,我可以放心购买农资,今年的收成肯定更有保障了!”
为全力保障农业生产打好“第一仗”,颍淮农商银行针对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精心开发了“春耕贷”“种粮贷”“生姜贷”“蚕农贷”“强农贷”“林权贷”“花卉贷”等多样化的信贷产品体系,满足不同产业差异化的融资需求。围绕“农资供应—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该行还为涉农企业、合作社提供“订单融资”“仓单质押”等综合服务,保障春耕产业链稳定。
连日来,我省不仅农田里掀起了春耕备耕的热潮,“水上春耕”也拉开了春季农业生产的序幕。
走进全椒县姚军家庭农场,连片的稻虾田映入眼帘,农场主姚成国正忙着投放虾苗。“过去低洼田只能种植一季水稻,种粮收入并不高。而传统方法养虾,产量低、风险大。为了提高土地效益,我们引进了‘稻虾连作’模式,养一季虾,种一季稻。”姚成国介绍,农场每年3月投放虾苗,6月底就能收获龙虾。龙虾收获季后,10月份开始种上水稻,如此一来,平均每亩田能增收约2000元。
“这几年行情好了,我想扩大规模,但资金一直是个坎。好在农商银行去年为我贷了20万元‘稻虾贷’,今年又追加10万,让咱春忙不差钱!”姚成国表示,今年年初,在原先30亩地的基础上,他又流转了80亩地,还增购了增氧机、投料机,预计龙虾成活率可提高20%。“最让我感动的是农商银行的服务,客户经理直接到水田上帮我办手续,当天就放款。今年光龙虾收入预计能突破50万,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如今在全椒县,约有35.4万亩的“稻虾连作”基地,实现稻虾共作、一田双收。与此同时,全椒农商银行根据稻虾产业状况和发展趋势及规律、种养客户的融资需求量身打造了特色信贷产品——“稻虾贷”,提供“一次授信、循环使用、随借随还”的便利金融产品。
春节后,定远县青山乡的种粮大户吕志红也同样面临着资金难题。 吕志红在老家承包了约200亩土地,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往年开春,吕志红都是靠自己和雇来的人手勉强抢在好天气前完成耕种。今年他想要买台农用机,这样既省去人工成本,也能为扩大承包规模做好长久准备。
“手头上的钱只够买一些种子、化肥,正急着打算向亲朋好友借钱,农商银行的客户经理主动上门推荐了‘农机贷’,刚好解决了我们的购机难!”吕志红高兴地说。6万元贷款资金一到账,他就买了一台旋耕机。看到轰鸣的旋耕机在自家地里开足马力,吕志红满心期盼着丰收的到来。
春耕生产要提速增效,离不开农业机械来帮忙。为进一步满足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机金融需求,定远农商银行为一般农户、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量身定制“金农农机贷”,助其购买大型农机设备,不误农时、不误农事。
通过“金农农机贷”的助力,越来越多像吕志红这样的农户轻松购置到先进的农机具,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这一创新金融产品的推出,不仅得到了广大农户的欢迎和好评,也为当地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事实上,安徽农信系统信贷产品的创新远不止于此。针对春耕生产“短、频、急”的特点,天长农商银行推出“农资贷”“乡村振兴贷”“新农主体贷”等信贷产品,重点支持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生产供应,精准满足农资产销上下游资金需求。颍东农商银行先后推出“春耕贷”“收粮贷”“农E贷”“容易贷”等惠农信贷产品,为农业生产注入强劲的金融“活水”。蒙城农商银行聚焦农事托管实施主体资金需求,推出“订单e贷”“农资贷”,全力为各类参与主体提供综合金融服务,为乡村产业振兴、建设农业强省贡献更大农信力量。
出好服务升维“组合拳”
在安徽农信系统,为春耕备耕保驾护航不仅体现在产品创新上,更体现在服务升维上。
“多亏农商银行的资金及时到位,今年新增的332亩高标准农田已全部种上优质稻种,智能化灌溉系统也安装到位了。”3月6日,在郎溪县建平镇东湖片区,种粮大户方明正用拖拉机在田间进行耕种。2015年方明带着50亩水稻田起步,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千亩连片种植基地、粮食加工厂的现代农业带头人。他不仅是全县首批获得专业认证的无人机飞手,更创新应用物联网监测、农机自动驾驶等数字技术,实现亩均效益大幅提升。
今年春耕期间,当流转东湖公园片区农田面临资金缺口时,郎溪农商银行姚村支行立即将方明信用贷款额度从20万元提升至50万元,解了燃眉之急。
方明能享受到如此便捷的贷款服务,得益于郎溪农商银行推出的“春耕服务绿色通道”服务。
为提升服务质效,郎溪农商银行开通“春耕服务绿色通道”,设立乡村振兴服务网点,对涉农贷款实行及时对接、及时审贷机制。截至2025年2月底,该行累计发放春耕备耕贷款超1.02亿元,惠及825户农户,有力地支持了11家农业企业,为县域春耕生产注入强劲动能,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在安庆市大观区海口镇,蔬菜种植大户朱成送的手机弹出一条提示:“您申请的60万元已通过金农云店审批。”近年来,安庆农商银行利用安徽农信大系统、大平台、大数据等优势,实现申贷、审批、提款全流程线上化。目前已开放了微信渠道、皖事通、安徽农金手机银行、金农云店等多个线上渠道。农户只要在手机上轻轻点击申请按钮即可申请贷款,信贷客户经理快速受理,全方面大数据精准应用使得1小时不到即可完成授信全流程,让春耕贷款实现了“秒批秒贷”。
在明光市女山湖镇,明光农商银行的流动银行车成为当地田间地头里的一道亮丽风景。
“以前去镇上办贷款要跑三趟,现在农商银行追着我们服务!”种植大户胡永丽表示,如今,农商银行的贷款从人脸识别到资金到账仅用了10分钟。自今年1月起,该行工作人员组成“春耕服务队”,利用流动银行车、移动pad、移动智慧柜员机等智能设备,全面采集辖内新型农业主体及农户信息,通过数据筛选分析,精准测算客户金融需求,制定专属金融服务方案,大幅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与精准度,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金融支持。
无论是信贷服务线上化的转变,还是将“移动网点”搬到田间地头,实现了“人在田中忙,贷款随手来”。这一些列举措不仅实现了农户与银行的“零距离”,也打通了春耕备耕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进入春耕季节后,全省82家农商银行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原则,对所有涉农的贷款申请第一时间联系反馈,到现场调查,量身定制信贷服务,办理信贷手续,确保信贷资金足额到位。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未来,安徽农信系统将继续以金融为笔,以春耕为墨,在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上书写更加辉煌的时代篇章,为江淮大地的乡村振兴事业贡献更多的金融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