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驻机构:
当前位置: 农信融>怀宁农村商业银行
怀宁农商银行:方寸之间见春风
来源:毛宇琪 2025-06-30 08:44:17 责编:李伟 许梦源 李晓磊

在中国金融业的版图上,有这样一家银行——它从乡间土路走来,带着泥土的质朴;它在时代浪潮中转型,却不改服务“三农”的初心。怀宁农商银行七十年的发展史,恰是一部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微缩史诗,更是一曲关于坚守与创新的时代赞歌。  

早期的信用社办公室里,木制柜台被岁月磨得发亮,老会计的算盘声与窗外的蝉鸣交织成夏日的交响。那时发放贷款不需要复杂的抵押物,一份口头承诺、一个红手印,就是最庄重的契约。  

如今,人脸识别技术让留守老人也能轻松转账取款,“信e付”收款码张贴在乡镇各个角落的商店里。科技改变了服务方式,但那份“手握手的承诺”始终未变。在某个支行的档案室里,仍保存着三十年前手工誊写的借据,泛黄的纸张上,工整的字迹无声诉说着金融诚信的重量。

刚上柜时,我总怕慢。师傅却说:“在农商行办业务,快不是本事,准才是。”记得第一次独立操作大额取现,我反复核对了三遍身份证,手心里全是汗。客户是位卖粮的老伯,他笑着安慰:“姑娘不急,我坐这儿喝口水。”后来才知道,他儿子在外打工,这笔钱是要汇去交住院费的。那天起我懂了,我们经手的从来不只是数字,而是一个个真实的人生。  

最难忘的是今年三月份,秀山学校校长匆忙来到我行申请代理办理社保卡激活业务,原来远在四川乐山的丁老先生是秀山初中一名退休老教师,他退休后跟随子女定居外地,近期他想领取社保卡的高龄补贴和月工资,卡片寄回输入密码时才发现该卡没有激活,面对千里之遥的归乡路和羸弱的身体,老人陷入困境,多次拨打我行电话咨询,我行鉴于他的情况特殊,特向总行领导请示之后为他特事特办。事后,丁老先生通过电话向我行表达诚挚感谢。“没想到远隔千里也能办成事,你们的服务真是太贴心了!”。虽然制度是铁打的,但执行制度的人要有温度。  

我的战场是三尺柜台,但服务从不限于玻璃窗内。六百多个日夜,数过多少张钞票,盖过多少个附件章,早已记不清。但记得住的是乡亲们取到补贴款时的笑脸,是打工归来者递进来带着体温的存款,是办完业务时那声朴实的“谢谢”。我的青春没有惊天动地,却在收付之间,触摸到了金融最本真的模样——它应当是带着烟火气的温暖,是平凡日子里稳稳的保障。

站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上,怀宁农商银行依然保持着“早春插秧”的姿态:弯腰向下的谦卑,扎根泥土的坚韧,向上生长的力量。它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金融文化,不在宏大的叙事里,而在每一笔带着稻香的贷款中,在每一个守护百姓钱袋子的决定里,在那面始终飘扬在服务前沿的党旗里。  

三尺柜台,是合规的战场,亦是温情的港湾。指尖流转的每一笔业务,都在丈量制度与人心的距离;玻璃窗内外的每一次对视,都在续写金融与乡土的故事。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细水长流的坚守——于数字的严谨中守护信任,在流程的缝隙里播种希望,让冰冷的规则生长出人文的根系。方寸之地,见天地人心;春风过处,润万物无声。这便是农信人的答卷:以毫厘不差的精准,托起乡村振兴的壮阔;用始终如一的温度,注解金融为民的初心。 (毛宇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