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郎溪县飞鲤镇幸福乡,两百余亩莲田绿意盎然。荷叶连成一片碧波,随风起伏,水下一根根沾满褐色湿泥、却白胖滚圆的莲藕是飞鲤镇的特色产业支柱,也是当地人致富的希望。
这片生机勃勃的莲藕产业核心区,是55岁的吴大哥和他的妻子一手创办的。从2010年开始扎根莲藕种植和加工,这对夫妻已经在这片泥泞中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现在说起来,那段时间可真难熬,郎溪农商行不来,我就要关门了。”吴大哥坐在堆满鲜藕的厂棚里,擦了下额头的汗回忆道,“外头的销路一下子卡住了,厂里压着货,钱转不动,急得整宿睡不着觉。”那时,他们夫妻守着辛苦攒下的两百多亩荷塘和一个初具规模的加工厂,却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资金链绷得紧紧的。想更新厂里用了多年的旧设备,想再扩大点规模,都成了悬在半空的计划,眼看就要泡汤。
郎溪农商行送来一场“及时雨”
正在吴大哥发愁时,郎溪农商银行的客户经理主动找上了门。见面时,大家不是在办公室听计划,而是直接钻进了厂棚,跟着看加工流程,又一起跑到藕塘边看收成。详细了解了他们家的实际困难和发展需求后,客户经理很快拍板:“这特色农业有价值,得支持!”没过多久,一笔50万元、3年循环的助农贷款就打到了吴大哥的账上。
这份帮扶恰是莲塘“甘霖”
“心里这块石头总算落了地!”吴大哥的妻子感慨地说。有了资金底气,夫妻俩立刻着手盘活产业。老设备换了新面孔,加工厂里淘汰了效率低下的老机器,添置了自动化清洗、切片的设备,藕片切得更匀整干净,厂子产能和产品质量都跟着往上蹿。资金的稳定注入,让他们能有条不紊地安排种植、管理和采收,实现了别人羡慕的四季供应。年加工量从原来的基础上稳步提升,稳稳站上了200吨/年,年收入能达到五十万元。
活水长流润色“助农藕田”
生意做大了,吴大哥的莲藕加工厂名号在飞鲤镇越来越响,成了当地当仁不让的“龙头”。周边不少小藕农种出来的藕,都专门拉到他的厂里加工处理。焕然一新的加工厂日夜不停。车间里机器声轰隆作响,十几名本乡本土的村民常年在这里有活干。
而郎溪农商银行的帮助,没有停留在签合同那一刻。从最初放贷开始,客户经理就保持着一个习惯,不定期地回访。他们常出现在藕塘边,问问收成如何;也常走进车间,看看机器运转顺不顺利。吴大哥说:“他们的人时不时就会来转转,看真需求,听真难处。这钱投进来,他们比我们还操心用得对不对、好不好。”正是这种扎根一线的金融服务,确保了对像莲藕这样的地方特色农业的金融支持,是真正润进“田间地头”的助农活水。
一池莲藕,满塘希望。正是郎溪农商行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精准浇灌在特色产业的“根”上,那些原本藏在深泥里的“宝贝”,就能真正变成千家万户奔向共同富裕的“金疙瘩”,让乡村振兴的答卷写在郎溪大地上。(孙倩茹 金灿)
